5月20日,“2023中国生命科学大会”在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召开,推进全球生命科学界合作,探索生命科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大会还举办了“2023中国生命科学博览会”揭幕仪式、“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联盟”成立仪式和《Organ Medicine》杂志创刊启动仪式。
本次大会共设立了主会场和七大分会场,主论坛和23个现场分论坛,举办了一百多场专题演讲,共同探讨人器官移植、人工智能医疗、癌症治疗、生物样本库建立、中药创新等热点话题,李兰娟、杨宝峰、樊嘉、刘良、吴清平、孟安明六名院士和几十位业界专家的精彩演讲,全面展示科研前沿的最新成果,介绍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展望未来新方向。
本次大会共设立了主会场和七大分会场,主论坛和23个现场分论坛,举办了一百多场专题演讲,共同探讨人器官移植、人工智能医疗、癌症治疗、生物样本库建立、中药创新等热点话题,李兰娟、杨宝峰、樊嘉、刘良、吴清平、孟安明六名院士和几十位业界专家的精彩演讲,全面展示科研前沿的最新成果,介绍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展望未来新方向。
中山一院团队研发的首台多器官维护系统
可以在六大场景中应用
针对人体器官进行功能与疾病机制的研究离不开离体器官养护相关技术的突破。中国生命科学大会执行主席、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会长何晓顺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首台多器官维护系统Life-X100,为离体器官提供氧气及营养,并长时间维持其功能与活力,为器官水平的医学研究与治疗奠定了基础。
何晓顺表示,这一技术可在器官层面上精准开展医学研究,开辟六大新领域:一是在活器官教学领域,能为临床教学提供最为真实的手术培训场景;二是在器官研究平台上建立医学基础研究的全新平台,该技术比细胞、模式动物等更加体现人类器官功能以及疾病的真实状态;三是开创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使器官移植从“冷移植”进入“热移植”时代,从而大幅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四是在器官隔离治疗,可将器官进行隔离灌注,为器官层面的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减少全身治疗带来的危害;五是可建立人类疾病器官模型,将手术切除的疾病器官进行离体长时间维护,为创新药物的筛选与研发、疾病发病机制的阐明等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六是研发了新的脑复苏急救设备,创立急救的新模式,为临床提高急救成功率提供新思路。这些器官医学新理念的探索与相关实践,也受到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广泛认可。“器官医学可能开辟医学发展的新赛道,由中国在领跑世界,从而突破医学长期由西方引领的格局。”
院士论道: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大有作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为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
李兰娟院士指出,利用“AI+医疗健康”技术,有望给传统医疗带来根本性变革:目前,人工智能已可应用于早期新冠肺炎患者的筛查、肝衰竭电子病历的建立、智能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智能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而人工智能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可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促进医疗健康相关产业和经济转型发展。
风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但目前仍未有适合长程治疗的理想药物,而且用于精准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也不足。IgG的N-糖链变化,可能是风湿病的生物标志物,但是糖链丰度低,检测困难。在当天的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融合创新研究院院长刘良介绍了其团队自主研发的能够快速高效检测IgG N-糖链的TiO2-PGC芯片,利用这一技术,团队发现了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强特异性、高敏感度的血清标志物,为风湿病的精准诊断实现了零的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演讲中分享了微生物安全与健康方面的最新进展,指出微生物是新的科技革命的“推进器”,因其资源种类丰富、生产特性优越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开发价值。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并利用不同状态下微生物的基因组、宏基因组、代谢组等特性,可在人类疾病预测防控、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新功能研发、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功能。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郑亦楠
编辑:王道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演讲中分享了微生物安全与健康方面的最新进展,指出微生物是新的科技革命的“推进器”,因其资源种类丰富、生产特性优越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开发价值。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并利用不同状态下微生物的基因组、宏基因组、代谢组等特性,可在人类疾病预测防控、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新功能研发、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功能。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郑亦楠
编辑:王道斌